返回童装网首页

童装新闻 商机信息 童装品牌 企业大全 产品展示 儿童服饰 儿童鞋帽 儿童模特 专卖店形象 品牌加盟
童装基地 知名商场 品牌导购 市场行情 时尚图库 时尚潮流 展会报道 人才招聘 经销商专区 童装论坛

中国童装网

童装新闻 时尚新闻 政策法规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童装新闻

>

机械设备

 > 改革28年后,中国制造业要过什么关

改革28年后,中国制造业要过什么关

2006-12-9 【中国童装网】 【字体: 】 【打印进入论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来自计划经济的内部,当改革到这一层次时,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会本能地反对,他们并不代表现代工业文明,也不代表国际惯例,只代表小团体的权力和利益。因此,改革28年后,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冲破既得利益集团设置的层层障碍。

  ■在全球化时代,竞争的焦点从产品阶段前移至研究开发阶段。而我们的企业在关键领域不具备核心优势。表现在:中国的制药工业几乎完全依靠国外技术,90%以上的产品靠仿制;搞空调的不能生产压缩机,搞计算机的不能生产CPU。正是缺乏原创性成果,使得中国企业无法冲破跨国公司设置的科技壁垒。
  ■改革28年来,有建树的中国企业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原因就在于:如果整个社会是创富的文化,那么,企业家肯定会自动脱颖而出;如果整个社会是仇富的文化,那么,企业家都自动消亡——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富,没有创富文化,何来企业家?
  ■大势观察■贾品荣
  改革28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变化实在太大。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83085亿,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2235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5年的约5%,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有望在2008年赶上台湾。中国制造业的变化令西方匪夷所思,长期以来西方跨国公司一直对中国制造存在三大误读。
  跨国公司误读中国
  误读之一,他们以前一直认为中国的制造业是小作坊生产,只有他们才能进行工业化大生产;现在才发现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目前居全球第4位,而且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中国产业的集聚优势,已超越低成本的优势。中国目前已形成数千个各类产业集群,主要有化纤纺织、丝绸纺织、汽车摩托等,浙江产业集群创造的产值,约占全省GDP的49%。而西方曾经引以为豪的工业生产线正在转移至中国。摩根斯坦利香港公司的一名经济学家说:“中国崛起为一个生产基地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好似当年美国工业化对世界造成的影响,而且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误读之二,西方认为中国是个儒家思想影响很重的国家,以家族式企业为多,排斥异己,中国制造业不可能发展壮大;现在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不仅能够广纳贤人,而且迅速成长为跨国公司。万向集团在美国的销售中心就充分做到了经营管理本土化,该中心除了一名董事长是中国人以外,其余人员全是在美国相关企业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美国人,企业的运营方式完全采用美国同行业的通行做法,因此万向集团才能在经营管理上胜人一筹。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集团CEO先后都由老外担任。在海尔集团的4个海外分厂中,除了菲律宾暂时还留有中方人员外,其余都是由当地人进行管理。即使在菲律宾,也仅有3名中方人员,负责全面管理、财务和技术三方面的工作。人才不论国界,不分亲疏,大大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这是西方所始料不及的。
  误读之三,不少西方国家认为社会主义中国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殊不知,中国不仅保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周期世界第一,而且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创造一种模式,既能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调动人的创造性,又能控制住市场经济的无序性。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压力,选择空间非常狭小。如果改革要取得成功,又没有一个高效的、有高度动员能力的整合社会的力量,剧烈的动荡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的国家所承受不住的。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必须以不影响社会整体的稳定性为前提。正是由于既能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又能控制住市场经济的无序性,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
  这三大误读,其实正帮助了中国。这28年中国一直在“咬牙”前进,不声不响成了经济大国。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保持了年均9.6%的经济增长速度。28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1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钢、煤、水泥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谷物、肉类、棉花(14165,-130,-0.91%)、花生、油菜籽、水果等农产品产量也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随处可见,成为生活所必需。可以说,“中国制造”行销全球。
  “中国制造”何以行销全球?
  首先,中国商品进入全球营销网。以前,跨国公司沃尔玛销售的中国商品只有百分之几,现在达到80%。沃尔玛每年直接和间接从中国采购商品出口的数量达到100亿美元以上;中国已成为家乐福集团在亚洲最大的采购基地。通过这些零售巨头,中国商品得以行销发达国家。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其他外国企业,包括零售商,是生产廉价产品的中国工厂背后“看不见的手”,这些公司将中国商品销往海外,获得了巨大的利润。2004年美国公司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的利润近600亿美元。据中国美国商会前年的一项调查,86%的美国公司在华收益在提高,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利润率。
  其次,中国商品随着中国商人走遍全球。温州商人是有代表性的中国商人群体。温州人的足迹走遍千山万水,中国制造业随之走遍千山万川。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温州人不会讲普通话,却会讲英语;没去过北京,去过巴黎。美国、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都有温州商人。在巴黎,还有“温州街”。在巴黎的13区和14区,住着的都是温州人,听到的都是温州方言,甚至警察也得说温州话,温州人达到8万人之多。温州700万人,超过1/4的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或海外经商。温州人“四处出击,八面埋伏”的方式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精神,不仅活跃了各地的市场,成为“东方起动点”,更带来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的观念冲击。
  再次,中国商品通过非洲商人销往发展中国家。现在,温州小商品批发城附近有非洲商人达几万人,他们是中国商品的中间商,通过他们,中国商品遍布非洲各地。中国对非洲的贸易虽然长期是出超,但出口数额却一直不大,1979年只有4.93亿美元;到2000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突破50亿美元;2003年猛增到101.8亿美元;2004年又增加到138.15亿美元。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估计今后还会保持一个时期。以前,中国出口非洲商品主要是茶叶、大米、服装等生活用品以及手工工具、农业机械等比较简陋的生产资料;现在,除生活日用品外,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轻工、机电、农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深受非洲国家的欢迎。
  在“中国制造”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某专业媒体发布了题为“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的长篇文章。文章指出,日本制造商要在和中国制造业的对抗中取得优势,需要从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品牌实力、设计改进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升潜力。这无疑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两条信息:第一,快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将成为众矢之的,并遭遇更加严峻的竞争;第二,中国制造商在上述五个方面仍有不足。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五个方面恰好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应该改进的方向。那么,改革28年后,中国制造要过什么关?中国制造业如何从优秀迈向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中国制造业要过五关
  其一,必须冲破既得利益集团设置的层层障碍。改革2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来自计划经济的内部,当改革到这一层次时,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会本能地反对,他们并不代表现代工业文明,也不代表国际惯例,只代表小团体的权力和利益。因此,改革28年后,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冲破既得利益集团设置的层层障碍。一些垄断行业,虽然没有提高效率、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的动力,却有维护原有旧职能的势力,这个势力非常大,愈陷愈深,存在着一个反方向的力量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作用。其深刻的原因在于,一些主管部门一方面是所谓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又是下属行业的资产管理者。当这两种职能冲突时,有意无意地把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职能让位于所有者职能,当需要维护这个企业时,就会把所有者职能凌驾于公共管理职能之上,代表小团体的利益,限制开放市场。中国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可以整合国外企业,但无法整合国内企业,限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步伐。
  其二,必须冲破跨国公司设置的科技壁垒。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之上,在这里,竞争的焦点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品种及其质量,区位优势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竞争的焦点从产品阶段前移至研究开发阶段。而我们的企业科技创新不足,投入有限,在关键领域不具备战略优势。表现在:中国的制药工业几乎依靠国外技术,90%以上的产品靠仿制;搞空调的不能生产压缩机,搞计算机的不能生产CPU。正是缺乏原创性成果,使得中国企业无法冲破跨国公司设置的科技壁垒。
  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仍是产能过剩。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同时汽车、纺织等行业也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并由产能过剩导致库存增加、价格回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科技和知识型产业非常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中国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汽车摩托等领域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在微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重要高科技领域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把产业集群发展为高技术的产业群,这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根本出路。
  其三,必须冲破专利技术的障碍。随着中国技术工人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实现先进生产的基础,也应该及早着手改善生产管理手段,迈向精益制造。就小汽车制造来讲,日本与中国相比,其比较优势正在丧失,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但是日本经济学界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生产小汽车的机器设备仍然需要由日本提供,中国目前还不能成为世界机器设备制造中心,对日本的竞争力没有多大的威胁。至于对客户响应的及时性方面,中国制造业对本地客户有着当然的优势,但随着中国进出口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这种优势将被逐渐削弱。专利技术是中国制造业当前的重要隐患。过于快速的发展历程使中国制造业缺乏专利技术的积累和支持,一旦步入更高层次的技术竞争,必将成为致命的弱点。DVD的专利话题已经被提了又提,而数码相机则可能成为下一个专利焦点。中国制造业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与国际同行保持积极合作和争取交叉授权。专利竞争将是决定未来中国制造业格局的关键。而进一步说,一旦拥有了专利基础和知识管理的能力,中国制造业将会在产品的品牌实力和设计改进中更具竞争性。仅仅强调中国的制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推广能力。
  其四,必须冲破自有品牌关。自有品牌建设问题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它是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中,面临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趋势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的战略抉择。而同质化竞争是属于竞争的低级层次,品牌竞争则属于竞争的高级层次。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并购战略等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局域性职能战略,企业依靠某一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惟有确立企业的自有品牌发展战略才能打造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提升整个国家的品牌竞争能力,使中国的先进制造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创立名牌不仅仅是做广告那么简单,那些寻求在瞬间培养或创造出名牌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那些号称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间之内培养出名牌的营销大师、广告大师,不可轻信。因为,创立名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品牌和做产品不一样,做产品有时以火爆一时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但是火爆一时常常是品牌的天敌。我们看到,一些企业不惜耗巨费用于评选“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其实,这两个所谓的称号并不能说明你的产品是强势品牌。因为,品牌是慢工出细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品牌创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市场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仅仅靠某种产品的销售成功并不能说明问题,需要由企业内部发育出绵绵不断的创新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存在的前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与顺利运行。在企业的长远利益并未与经营者的利益、员工的利益挂起钩来、并能以法律制度的完善来保障这种利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之前,企业决策者在品牌建设上必然倾向于“短期行为”。这就是目前中国不少制造企业短视的深刻原因。
  其五,必须破除对企业家的仇富心理。在美国,如果你有一亿元资产,周围人怀有的是羡慕心理,研究你的成功方法,思考如何超过你,这样一来,你会更加努力,财富越来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整个国家也形成了一种创富的文化;在中国,如果你有一千万元资产,周围一些人怀有的是一种仇富心理,想尽办法瓜分、诬蔑,要不认为你是权钱交易的产物,要不认为你是钻了政策漏洞的结果,总之,工商要查,税务要问,邻里要骂,直到你的企业被各个利益集团均分了之。我们的社会对企业家的要求实在太苛刻,以至于,改革28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有建树的中国企业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原因就在于:如果整个社会充斥创富的文化,那么,企业家肯定会自动脱颖而出;如果整个社会充斥仇富的文化,那么,企业家都会自动消亡——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富,没有创富文化,何来企业家?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
返回童装网首页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网整理编辑:jocelyn
欢迎品牌、企业及个人投稿,投稿请Email至:Consultation@51kids.com
>>改革28年后,中国制造业要过什么关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