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风格-成人化的童装

  不久前在看电影《巴黎淘气帮》的时候,除了法国儿童的天真调皮外,最让我感兴趣的便是他们的穿着了:这一群十岁左右的小男生们,总是穿着有着柔和色彩的小西装外套,搭配着止到膝盖处的细腿短裤跑来跑去。而这也引起了我另一个思考:什么样子才算是合格的童装
  实际上,当代童装的雏形并没有多长时间的历史。《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中就写到:“十三世纪以前在时尚方面,儿童在很大的程度上并没有自己的特别服饰。婴孩一旦离开襁褓,即褪去那些人们裹在他身上的布条以后,他的穿戴便一如他那个社会等级的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而是直到十七世纪,儿童(至少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儿童)才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装扮。
  这一点并不奇怪。毕竟“童年”这个现在人人熟知的概念,也是在十七世纪时才正式被提出来的。而即使是最早的儿童服装,也并未流露出怎样的独特性。儿童史学家Philippe Aries就曾在自己的书中写到:“最早的儿童服装就是大约一个世纪前为所有人所穿的服装,而此后只有儿童所穿。显然,人们不会为儿童专门设计一种所有的构件都是全新的服装。”
  进入到十八世纪后,给孩子们穿的衣服变得更加轻便起来。但即使是这样,此时的童装也是有着严苛的着装规定,尽可能需要反映出着装者的身份地位与年龄区间。好比欧洲上流社会曾风靡一时的“Breeching Ceremony”,就是指为小男孩脱下裙装,换上短裤(breeches),借以表达孩子已经长大的特别仪式;而维多利亚时期的女生们,裙摆长度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长。
  因此我们才说,当今的儿童们都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年代像现在这样,对童装的设计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而为儿童挑选服装则成了一个大问题。不仅要注意到面料是否对儿童幼嫩的肌肤造成伤害,还要考虑到服装是否能满足到儿童活动的便利需要。而孩子因天性爱玩或生长过快,购买过于昂贵的童装,但没过几天便被弄脏或不再合体是否有必要也成为了困扰不少家长的另一个难题。
  而最常被家长们忽视掉的一环便是童装的款式。要怎样才算是既把孩子打扮得漂亮时髦,又不至于显得过度的成人化?这个界限时常会模糊掉。早前英国品牌Primark甚至推出了儿童比基尼,和胸口印有“Future WAG(未来足球明星太太)”字样的儿童T恤,最后由于饱受批评而被迫下架;法国著名童装品牌Bonpoint则是已经更进一步,开始推广专为儿童设计的化妆品商品线——一款儿童专用香水便售价四十七英镑。关于这类行为是否应当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明星街拍或多或少对童装成人化这一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Katie Holmes、Victoria Beckham、Jessica Alba、Miranda Kerr等明星母亲时常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出现在狗仔队的镜头里,“做了母亲依旧显得年轻漂亮”成为了整个事件的重要宣传点,而“孩子是最热门的配饰”这一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为了吸引注意力,将孩子们打扮成“小大人”的样子自然成为了明星妈妈们的招牌手段。当然,虽然人人都注意到了装扮漂亮的孩子,但最后还是他们的母亲从中真正获益。
  不少高端时装品牌也开始大肆推广童装产品线,像是Lanvin时装屋早年便是靠着童装起家;而Dior早在六十年代时便推出了著名的童装线“Baby Dior”系列。近年的身为四个孩子母亲的Stella McCartney则先是同大众品牌Gap合作,推出了一个小型童装系列来试探市场,在收到不错的反响后,也推出了品牌个人的童装线。设计师童装自然也要遵循主品牌的风格。这也引来了《纽约时报》的时装记者Cathy Horyn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发问道:“你能想象一件童装版的Tom Ford设计的Gucci吗?Versace呢?”言下之意是任何品牌都这般大举进军童装界敛金,进而设计出过度成熟性感的童装,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对于像Dior、Lanvin这样已经规模颇大的时装屋而言,推出童装线是塑造一个全方位生活方式型品牌的必经之路;而对于其他小型品牌而言,只要高级成人时装有市场,那么同品牌的童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买高级时装的人们一定也会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这样才好搭配自己不俗的造型。Theory品牌的创始人Andrew Rosen则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在他看来,这些发展童装线的品牌并不一定是为了赚钱,更多是为了与消费者们更贴近。这其中既包括了家长们,也包括孩子们在内——穿着某一品牌童装的孩子,长大后也很有可能成为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以中国为例,不少童装时尚杂志的出现便是这一市场持续火热的最佳证明。去年,中国版《VOGUE》杂志首次出版了童装别册;而《嘉人》早在2011年时,便将童装版杂志《Marie Claire Enfants》引进中国。在这本取名为《嘉人宝贝》的童装时尚杂志里,主编邓立写到:“我们认为让孩子有良好的外表,是尊重他们是独立个体的表现。除此之外,我们让在这本杂志中出现的孩子,有自己的社交生活,有自己的职业梦想,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这是本给父母看的杂志,却是让孩子们站出来告诉妈妈自己的想法。”
如此广阔的市场(童装产业在全球有着价值高达千亿美元的市场),也为儿童自己专属的时装周做好了铺垫。今年三月,伦敦便率先举办了全球第一场国际儿童时装周(Global Kids’ Fashion Week)。用“周”来形容并不准确,因为这一活动只持续了两天。第一天是一场仅对媒体开放的展示会,来介绍今年秋冬季童装的流行趋势(“今年秋冬童装会开始流行九十年代风格。”);第二天则是一场时装秀,一群应该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为观众们演绎了来自Oscar de la Renta、Paul Smith等近二十个时尚品牌的高级童装。  “童装既活泼又有趣,同时又富有创意。因此我们认为它需要有自己的独特平台。”时装秀的赞助者,高级童装电商AlexandAlexa.com的创始人Alex Theophanous在新闻通稿里说道。
  然而这一活动的口碑却是欠佳。在网站TODAY Moms发起的投票中,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人认为童装时装周“不合时宜”;《金融时报》的时装编辑Vanessa Friedman也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尽管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和出于品牌宣传的目的,举办童装时装周可以理解,但这么做却是“完全背离了童装的基本属性”:“童装时装周给观众们展示的是完整造型。就像是看电影一样,人们照搬全收。但童装,甚至比成人着装,更应该注重留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来使他们学会通过服装打扮来寻求自我。”
  当然,还有孩子们已经足够被品牌化了,家长们应该给他们足够干净朴素、不受商业活动打扰的空间来成长。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买到新衣服,第一件事便是将会刮到皮肤的商标都剪下去。那么对于高级童装来说,父母们面对Dior等名牌,是否还会下得去手?
  另一种反对的声音则是关于这一活动是否在给孩子们传达,“只有形象才是最主要的”这样的错误理念。像是作家Tanith Carey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到的:“我们的孩子在自身形象方面已经承受了不少的压力了,而这样的活动真的是在火上浇油。我们想要传达给孩子们怎样的信息?你的外表才是最重要的?”Tanith Carey便是《Where Has My Little Girl Gone》一书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她通过品牌推出儿童化妆品,儿童时装模特、选美比赛等事例,向人们展示了日前孩子们日趋成人化的迹象,并号召家长们对此警惕。
  这不免让人想起几年前,设计师Tom Ford客座法国版《VOGUE》杂志主编拍摄的那一组大片:照片里的小姑娘被画上了浓艳的妆,穿着蕾丝白裙和高跟鞋,对着镜头露出不输于Kate Moss们的世故冷漠神情,引来社交媒体上一片转发和称赞(这也难怪有人在采访Tom Ford时,会问出“您的孩子使用的尿布是天鹅绒做的吗?”这样天真加无聊的问题)。类似道理的还有早前颁奖季时,一位摄影师将一群小孩子打扮成红毯上的明星的样子进行拍照,同样掀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
  成人总是喜欢看到小孩子们扮成大人的样子。在他们看来,这种试图融入主流成人世界的行为同自身尚未褪去的幼稚融合在一起,总是显出一副古怪滑稽之感。由于儿童并不具备设计或挑选服装的能力,所以孩子们打扮的样子实际上只是大人们着装理念的外部延伸,并不一定就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匹配。这一点在一些童装杂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Alexa Theophanous就曾讲过:“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儿童,而是他们的家长。家长决定了孩子们该穿成什么样子,因此他们才是我们销售的重点。”
  这一点便在童装杂志上有所体现。制作、购买和阅读童装杂志的主要人群依旧是成人,因此其中出现成人化的迹象并不奇怪。有着“世界上最漂亮的童装杂志”称号的《Kid’s Wear》,其创始人Achim Lippoth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摄影师。在这本杂志里,他同Bruce Weber、Nan Goldin这样的摄影大师一起,着力反映出儿童们冷峻、独立、忧郁的成人化一面。“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孩子们在童年经历的一切将深刻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成为怎样的一个人。”Achim Lippoth介绍到。
  每一期《Kid’s Wear》,都会最先介绍新一季流行的童装元素,并伴随对童装设计师等人物的采访等。同时,也为那些时尚品牌的漂亮童装广告准备了投放位置。接下来便是长达一百多页的多组时尚摄影,来展现摄影师眼中的儿童形象。2009年秋冬季的杂志里,便刊登了一组名为“Wrong Right Wrong”的大片,在其中,儿子和父亲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调换:阅读《华尔街日报》、驾车出行、安慰别人的人成了儿子,而父亲则成了一个赖在地上耍无赖、睡前不肯喝牛奶的形象。而在其他的杂志中,类似的现象也是时常发生:在童装杂志《Milk》里,编辑们甚至拍摄了Dior、Van Cleef&Arpels的高级珠宝;采访了有电影即将上映的男演员(并不是一部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
  《童年的消逝》一书中,Neil Postman对电视等媒体的出现,加速儿童长大成熟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不知他若是活到现在,是否还会对成人化的童装有什么评论要发表?像在之前谈到那样,童装始终反映的是成人的意愿,儿童并不得权利插手。而把孩子打扮得干净体面是一方面,而借此机会随心所欲却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并不应当过早接触到商业味道浓重的所谓童装潮流。对于他们,这个世界上有着无数比要穿什么更重要、更值得探索学习的事情要做。而同样的道理,在一些成人们的身上,也依旧成立。

相关文章
姓名: (*必填) 
电话: (*必填) 
地区:
地址: (*必填)
内容: (*必填)
   允许推荐给同类客户
 
  • 大人的红色世界,宝贝也能跟上
  • 杰米兰帝圣诞暖色搭配集 将潮流变成一件温暖的事
  • 温暖相伴的快乐,海贝童装是最好的礼物呢!
  • 宝宝去哪儿?走出家门,才能离梦想更近!
  • 飘雪冬季,时尚达人修炼手册!
  • 叠穿小撇步,“造型神经”兴奋起来!
  • 双11爆款清单来啦~宝贝冬日必败潮搭!
  • 久久童装 | 2016少儿模特大赛完美落幕
    关注微信
    中国童装网二维码

    关于我们 | 点石新闻 | 版权声明 | 客服中心 | 订阅杂志 | 点石理念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组织架构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网站地图

    闽ICP备1501141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110003  企业注册号:3505812301341  

    Copyright©2005-2016        中国童装网 51Kid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service@51kid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品牌推广,招商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资讯发布,新闻投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资料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