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专题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儿童模特 > 亲子互动 > 早教误区“伤”了孩子

早教误区“伤”了孩子

童装网】 【字体: 】 【打印】 进入论坛
标 签:早教  误区  宝宝  

    【中国童装网】科学的早期教育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可是,有些家长急功近利,使早教变味。学前教育专家表示,早教中存在的误区越来越多,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反而“伤害”了孩子,使他们越学越累,甚至出现厌学。
  误区一:把宝宝当病人
  近日,记者在一场亲子游戏中看到,一个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四位家长陪在门外。
除了父母、祖辈还有保姆。而外出随身携带的奶瓶、饮料、衣服和蛋糕更是一大包。家长告诉记者,虽然带这么多东西外出活动不是很方便,但还是生怕对宝宝照顾不周。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家庭都认为宝宝是“脆弱的小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呵护。况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老人、长辈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有的家长甚至像对待病人一样般无微不至地照顾宝宝。
  实际上,宝宝并不那么软弱。市立幼儿园园长赖丽芳告诉记者,孩子还在胎儿时就拥有各种能力,一出生便有多种潜能,并且还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在学校里,他们需要和同伴、朋友一起进行社交活动。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要求,除了适当照顾外,更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一点“冒险”,以挖掘体内的各种潜能。如果家长总是一味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小心翼翼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只可能一个一个地消失。
  误区二:提早面对“考试”
  如今,学前儿童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除常规入托入园外,业余时间家长把孩子送进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让他们去充电,去赶考。于是,孩子在1岁内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
  多数家长又总是把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现。特别是有关电脑技能、语言能力和艺术特长等各方面的专长教育。
  学前教育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而且从今后发展来说,这些远远要比一点“成绩”更重要。
  误区三:幼教“小学化”
  许多家长从宝宝一出生就为孩子规划了美好的将来,奉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便觉得是极大的失误。
  如今,在家庭幼教中出现小学化倾向。不少孩子在入学后,出现厌学、逃课等不良情绪。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和英语口语。不少幼儿除在特色班、兴趣班已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在语文、英语和数学上猛下工夫。如今,才四五岁的孩子就识字、讲英语、背唐诗,一些认识1000字的学前儿童足以应付一年级全年课程。
  学前教育专家表示,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学前教育应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不应成为压力。如果过度让学前教育影响到正常义务教育,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四:盼孩子成“神童”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教育是“超常”的,最好天生就是神童。其实,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把正常的孩子培养成超常孩子,结果很可能是拔苗助长。
  有关专家提醒,幼儿在各个年龄段有众多发展需求,即使在某个方面有超常发展也不能取代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幼儿早期智能中的显性能力比较容易被看出来,而高水平、复杂的能力一般不易被发现,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视、关怀孩子的超常之处,反而不能让孩子的智能在平和、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千万不要苛求和强求单方面发展。

 新闻来源:搜狐       本网整理编辑:
 欢迎品牌、企业及个人投稿,投稿请Email至:Consultation@51kids.com
早教误区“伤”了孩子的相关资讯
标题:
正文: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