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装网
专题
你的位置:网站首页 > 儿童模特 > 小学教学 > 用好“资料袋” 凸现整合思想

用好“资料袋” 凸现整合思想

童装网】 【字体: 】 【打印】 进入论坛

[中国童装网]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要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整合起来,使其“物尽其用”。

 

    一、整合学习内容,丰富“资料袋”

 

    整合的本意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应当说,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将“资料袋”与文本相整合,这对深入解读文本、加深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和对文章主旨的领悟是有很大帮助的。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与文本解读的整合应该把握得恰到好处,让“资料袋”合理而有效地服务于文本解读。

 

    课前预习“资料袋”。预习是阅读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又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如果运用“资料袋”去沟通、联系,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年级上册《我不能失信》这篇略读课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学:1.布置学生在课前读“资料袋”;2.学生通过“资料袋”自主介绍宋庆龄;3.思考一个伟人在小时候需要养成怎样的品格。这样,“资料袋”内容和课文内容得到了沟通和联系,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品格,思想上得到熏陶,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

 

    课中穿插“资料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教师要做牧羊人,语文教学要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而不是圈养。这告诉我们: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资料袋”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学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之为深入地解读文本起到辅助作用。

 

    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时,课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处理这个细节时就要抓住“微生物”这个词,体会课题“名堂”的内涵。这时,把“资料袋”融入课堂,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发现微生物的意义。这样,学生对课题中的“玩”和“名堂”的内涵就有了深刻的感受,从而更能体会到平时爱观察、爱思考的重要。

 

    课后补充“资料袋”。从整合的课程理念来看,学生还要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课后补充延伸,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像《蜜蜂》《玩出了名堂》这些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的关注点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再如《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积累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我不能失信》课后提供的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课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

 

 新闻来源:树人网       本网整理编辑:JOYCE
 欢迎品牌、企业及个人投稿,投稿请Email至:Consultation@51kids.com
标题:
正文:
匿名发表